上世紀中葉,在梅城珠條街(或豬條街)問世的“鄭士隆鵬標喉風散”,被譽為喉科圣藥而遠銷南洋各國,蜚聲海內外。需道一下這種喉風散的由來。
據傳,清朝雍正年間,嘉應州石扇堡(今之石扇鎮)人鄭蘭甫任湖南某縣縣令時,突患喉疾,醫藥罔效。適逢獄中有位名叫黃懷就的死囚知悉,便毛遂自薦,用其祖傳秘方治好了鄭蘭甫的喉部沉疴。鄭蘭甫從審訊閱卷后得知,黃懷就系被誣而屈打成招的,心想為其伸冤昭雪,但又不敢公然違背上司指令,而現在黃懷就對自己有救命之恩,因此,鄭蘭甫只得棄官攜黃懷就潛逃。分手時鄭蘭甫贈與銀兩,黃懷就亦將祖傳秘方相贈。鄭氏回鄉后,結合實際悉心研究,反復實踐,用手工制造出這種喉疾散藥,治療喉科疾病百發百中,因而聲譽鵲起。
大概在清末民初,這種喉科圣藥已傳至第五代裔孫鄭士隆,因遠近求診要藥者日眾,他便在梅城江北珠條街開設了“安濟堂”診所,一邊為病者治療喉疾,一邊成批精制這種喉風散,那時取名為鄭士隆鵬標喉風散。當時安濟堂診所還刻有堂聯曰:“安寧福壽之源,維持調和滋補;濟世救民之術,全憑秘訣良方?!?/span>
新中國成立后,鵬標喉風散因兄弟分家而在梅城分化出“鵬記”、“元記”、“景記”三家。1955年冬,三家都加入到梅城制藥生產合作社(梅州制藥廠前身)。
1963年,經有關專家研究,增加配方藥,除治療喉科、口腔疾病外,還可用于治療外傷出血、皮膚潰爛等疾病,更名為“雙料喉風散”,并于1979年成為治療鼻咽癌的良好輔助藥。1980年后,獲評廣東省優質產品、國家醫藥總局優質產品,獲國家銀質獎,成為飲譽國內外的著名散劑。